电影《我是护旗手》专家研讨会精彩记录:紧贴时代脉搏,行业高度评价
3月17日,电影《我是护旗手》在北京市档案馆举行了专家研讨会暨“礼赞·守护·传承”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我是护旗手》紧贴时代脉搏,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部极具爱国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红色题材电影。以警娃小虎对“国旗”的向往为视角展开,以“红色传承、立德树人”为主题思想,用饱满丰沛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少年与“旗帜”的故事。出品方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睿,乾鹏印象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慧惠对影片做了深情讲述并表达了出品这部影片的初衷和情怀,导演乔雨菲、编剧陈涛等主创发表了创作感言。与会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黄军,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阎宇,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青年学者、影评人王赟姝等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影片的创作初衷、主题立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教育意义、文学影响、社会价值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由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主持。
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红色情怀
乔雨菲(电影《我是护旗手》导演)
《我是护旗手》讲述的是一个坚守与传承的故事,是一个信仰与追寻的故事,是一个责任与亏欠的故事,是一个饱含着血脉情感与家国情怀的故事。我们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从他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带着观众一步步去发现、理解、体会到,每一份岁月静好,都是无数英贤在负重前行。希望各位老师和广大观众朋友们能够多多支持我们的电影,和我们一起,将这份爱国主义情怀传递出去。
少年强则国强,不论在哪个年代,少年的情感力量永远是最鲜活、最纯粹、且最有生命力的。不论在什么年代,报国、强国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是深埋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的。年少时,这种情感和责任也许是稚嫩的、懵懂的,但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社会各界的前辈、先贤们来帮助、教育、引领和激发。作为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有责任和力量去感受、去传播这份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
我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去美国读研,但正是在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我才深刻得理解和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和重量。当你站在世界面前,你是无比渺小和无助的,但正是我们的血脉、肤色和这面鲜红的旗帜赋予了我们身份和姓名,同时我也坚信,我们每一代人的热血会让五星红旗保持着永远的鲜艳和炽热。
我们之所以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就是希望在少年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作为新时期中华儿女的民族复兴大任。
《我是护旗手》这部电影,寄托着我们每一名参与者和创作者的诚意,是我们对英雄的致敬、对祖国的献礼。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和前辈们,能够给予我们大力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的作品走得更远,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红色情怀。
是英雄,也是普通人
陈涛(电影《我是护旗手》编剧)
我从警21年了,每个六一儿童节,我都会组织公安英烈子女到石景山游乐园等地游玩。每当看见这些失去父亲的孩子,我心中总会泛出些许酸楚。英烈子女的眼神和普通孩子是有差异的,不时能看到他们目光深处有那么一点点阴郁和暗淡。只有当旋转木马飞起来时,在嬉戏中他们幼嫩的脸庞才会绽放纯真的笑容,会让他们暂时忘却失父之痛。那时,我就想拍一部电影或者写一本书,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在故事里看见和自己经历相似的主人公,让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了解父亲的工作性质,理解父亲离去的价值,一起为英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写的是英雄的故事,更是身边平凡人的生活,因为英雄原本就是普通人,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以我同事和朋友为原型。我希望通过小虎的足迹,带读者去了解、观察公安民警在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工作状态。我有意识地刻画了不同警种的警察形象:缉毒警赵宇、李小林,派出所副所长王钺、政工民警魏文轩和交通警刘子瑜等,他们都是活泼诙谐、机智勇敢、有血有肉的平凡警察。我把自己二十多年从警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一点点融入故事中,展现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有那么多无私奉献的人护卫着她的和谐安宁。
爱国主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
张思涛(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
儿童片是我国类型片中的重要片种,现实题材的儿童片是市场需要,且相对匮乏的。电影《我是护旗手》是宣传爱国主义的影片。无论是对儿童教育,还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传达,爱国主义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编剧陈涛曾在公安部门工作,她笔下的公安战士的形象特别生动。在故事编排上,她将公安英烈子女的故事与“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这一题材结合起来,强调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传承的意义。在主人公小虎“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这一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历险故事,升华了故事主题,这也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我国公安战线上有无数英烈兢兢业业保障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社会也应当给予他们的后代更多关注和关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护旗手》这部影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创作到最后拼的就是情怀和境界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首先,要向创作团队表示敬意,因为创作这样的电影是需要情感的。创作拼到最后其实拼的就是情怀和境界,在一个向票房看、向钱看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部电影非常难得。第二,这部影片镜头运用独到、场面感人、敞亮。尽管没有渲染父亲的牺牲,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父亲的牺牲给孩子带来的成长。出于对儿童成长的考虑,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积极地成长,影片整体基调是阳光的。在叙事和结构上,本片也有它的特点:上半段偏重喜剧片,主角小虎跟小伙伴们的故事非常有趣,也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基本思维 。后半段有点像公路片,前后两者之间衔接协调,整体风格统一,能够给观众更多的感动。
“升旗仪式”传承英雄主义精神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我是护旗手》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通过儿童的视角串联起公安干警的英勇精神,体现了传承的主题。影片中,升旗仪式成为了一个交接传承的仪式,以孩子的视角了解了父亲所从事的事业,并在红旗的见证之下继承父辈们的英雄主义精神。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小虎从在学校争当“护旗手”,到去北京“看升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在几个孩子的校园戏,和父子间的家庭戏中有比较生动的表现,这些生动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角色最能打动人的是委屈
黄军(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
拍儿童电影很难,是要有勇气和责任担当的。《我是护旗手》主题充满正能量,应给予充分肯定,也应让更多家长和孩子看到这部电影。这部片子里,最能打动人的是小主人公小虎在学校所受到的委屈和班主任对他的怜惜,太有人性的力量了。小虎是公安英烈的子女,他代表了千千万万公安干线上的战士的家人,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每一个人民需要的岗位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也是电影人应该聚焦的题材。
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阎宇(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要记住英雄。清明节的时候不仅要带孩子去看升旗,去烈士陵园,也可以带孩子来看这样的电影。希望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宣传,让更多人看到这部影片。
“英雄、旗帜、成长”构成影片普世情感
阿郎(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看电影》杂志主编)
从《我是护旗手》可以看出导演在主旋律和类型片之间的尝试和突破。首先,小虎“到北京看升旗”一路上拍得特别西方化,有公路片的类型元素。其次,影片表达的是一种普世情感,而这种情感对全世界的小孩都是一样的。电影还有一点特别能够贴近中国孩子的情感和个人经历: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北京看天安门,我相信很多中国孩子都有这样的梦想。影片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怎么理解英雄?怎么理解少年心中的旗帜?最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英雄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也许是超人,也许是钢铁侠,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父亲。当一个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的时候,也许他就成长了。
期待儿童片深化类型叙事
王赟姝(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青年学者、影评人)
国旗象征着一个国家,《我是护旗手》展现的是一个少年儿童通过个体对一个国家主体进行认同的过程。影片情节结构比较完整,通过三段式的结构来实现这样一种认同。第一段,把“红领巾”事件和“护旗手”事件结合在了一起;第二段,在公路上遇见了老警察,他信守职业的情感是对国旗认知的提升;第三段,父亲因公牺牲,电影用隐忍的艺术拍摄手法,将情绪表达得更煽情,引人入胜。儿童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独特且不同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儿童电影的塑造。《我是护旗手》选择了用儿童的视角去展现主旋律。如果能把儿童视角主旋律和公路片再更好地结合,是否也能创造出如《战狼》、《红海行动》等深化主旋律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这是我们未来更希望中国儿童电影能够实现的。当然,也预祝影片能够传承这种精神,能够对青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能够在商业上抓住主旋律电影深化类型的浪潮,成功地将影片推向银幕。
《我是护旗手》因时代而生,为英雄赞歌,小主人翁将红色信仰和爱国情怀浓缩在国旗与英雄身上,是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生动体现。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0-01-02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