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提升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质效的抓手
张海燕 潘江昊
数字化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也赋予了司法改革新的命题。民事执行作为司法程序的关键一环,事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实现,但在实践当中,“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影响了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数字科技革命为检察机关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提供了契机,正确、合理地利用数字科技推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提升民事执行监督质效的应有之义。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数字化实践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民事执行法律监督的数字化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开拓了从“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新局面,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是唤醒内部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在内部,智慧数据平台的建设促使多渠道聚集的数据资源被唤醒,检察人员利用数据平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用以研判民事执行案情;在外部,检察机关积极建设与法院、行政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突破“信息孤岛”瓶颈,实现案件关键数据的互联互通。例如,山东省检察院搭建了省级执行检察监督平台,整合法院、公安和其他行政机关等部门数据,检察官可以实时查询案件信息、财产线索和执行进程等数据;浙江省检察机关建立了检察一体化办案系统,实现了与法院执行办案系统的对接。内外部数据智能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检察机关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为检察机关开展精准监督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是构建监督模型,完善类案监督。检察机关通过构建科学的监督模型,对大量民事执行案件进行精准筛查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和潜在的违法行为。构建监督模型的目的是实现对民事执行案件的自动化监督和精准分析。传统的监督方式往往依赖于个案分析,不能对同类案件进行监督,通过建立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检察机关可以对大量民事执行案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将类似案件归纳为特定类型,并针对这些类型案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集中监督。例如,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中,通过监督模型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进行全面筛查,检察机关能够快速发现潜在的财产隐藏行为,及时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推动恢复执行程序。通过监督模型的构建,检察机关可以对同类案件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类案监督模型。通过对大量案件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检察机关能够识别出在执行工作中存在的普适性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检察建议,完成从个案监督到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三是打造智能监督,提高监督效率。搭建可视化办案平台,将案件信息、执行流程、财产线索等以图表、视频形式直观呈现,智能阐释案件争点、焦点和难点,方便检察人员快速掌握案件情况,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安徽省检察机关研发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可视化平台,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执行案件的全流程、全方位监督;湖北省检察机关研发了智慧执行检察系统,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执行案件数据,为检察监督提供决策支持。可视化办案平台的应用,使得检察人员可以更加直观、便捷地了解案件情况,发掘案件隐蔽线索,提高办案效率。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数字化实践的瓶颈
尽管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数字化探索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成为掣肘发展的瓶颈。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20-01-02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