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红
《晓阳》指纹融印(阳刻) 杨红
《说文解字》认为:印,执政所持信也。广义的“印”指戳记图章(如印章、印玺等),痕迹留存(如手印、指印等),引申为印刷印制、印证印象等。本文仅指“篆刻”。篆刻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主要以篆书为字体的治印刻章。篆刻艺术是东方艺术中一颗璀璨而独具特色的明珠。印章的形式多种多样,印章形制有大小,印章材料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材质,制作方式也有多种形式,如镌刻、铸造和蟠条等等。
治印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但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大量出土的古玺古印古章来看,在战国时期,治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印章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宋朝以后书画艺术家的参与使得印章艺术大放光彩。史料记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羊时,在山间发现有些石头较软,可刻可划,后来书画发觉玉印材料贵,镌刻也需专业人员,耗时耗力耗财,于是敏思创新的他,开始使用诸如青田、昌化、萧山红等硬度较低的石材治印,此举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仿效,开启了文人治印的先河,为中国明清流派印的繁盛局面打下基础,并成为篆刻学的发轫点,同时也打破了质地很硬的诸如玉石、玛瑙、翡翠等石材“独霸天下”的局面,将这些质地较软“一无是处”的诸如浙江青田、福建寿山、内蒙古巴林等石材点石成金。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迅速,从印面风格到边款、印钮等都有长足发展,在印材方面的探索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异常大胆,同时在技法方面的探索更是前所未有。
某天当笔者看到有些电视栏目将指印作为该栏目标志的创作元素时突想:作为和印章同样具有凭证等相同作用的指纹应该也可以融入到现代篆刻当中,即在治印时,有意留出空隙,在钤印时,在那蓄意所留的空间里摁上指印,予以补白。对此笔者亲手反复试验,发现这种“指纹融印”完全适合阴刻、阳刻、阴阳混刻;也适宜肖像肖形、馆斋藏收,即使吉语花押、闲印名章、官玺私印也无所不可。理其因由,有如下几点:
其一,从实用性来看指印和印章的作用是相通的。根据史料,印章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日常。古代的印章多用在防止信件、物件的私拆,把印盖于泥封之上。现代印章除日常工作生活等应用外,篆刻多用于书画题款。而指纹由于人人皆有,却各不相同,并且还一生不变,而且按手印又最为便捷,于是聪明的中国人依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已经将按手印广泛应用于日常。
其二,属于套印、子母印的范畴。套印是由大小数印组合而成的印章。套印印章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不能够嵌合在一起的,这种比较多见;另一种就是可以相互嵌合在一起的,就像俄罗斯套娃。子母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章套组一起的印章,外面的大印为母,里面的小印为子,小印能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故称“子母印”,其实就是可以互相嵌合在一起的“套印”,印章多为阳文。“子母印”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指纹融印”的治印,在治印时有意留空,在钤印时,在那空隙里摁上一个或数个指印予以补空或点缀,其实和古代的子母印、套印性质是相同的。
其三,对留空技法的逆向发展——补空。留空是指书画印在创作时,为了章法布局而故意留出的空白。然而有时刻意留空或者无意刻刀失手等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空白,只能磨掉重刻,如果“指纹融印”则完全可以予以补空挽救。所以说“指纹融印”的治印其实是对篆刻技法留空技法的逆向发展——补空。
其四,印外求印的延伸。篆刻的创作模式讲究“印外求印”。如果仅仅局限于“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中求印”,那么治印艺术就只能小打小闹、寻弊索瑕、吹毛求疵地发展。治印艺术要发展就必须注重“印外求印” ,与“印”相关的一切元素皆可成为有效的取法资源,如钱币、瓦当、造像、摩崖,包括指纹等。“印外求印”能给治印艺术提供无限可能。清末赵之谦在《苦兼室论印》中提出,刻印以“印内”为本体基础,以“印外”为吸收丰富造型内涵的来源,将篆刻的艺术视野引向了无限宽广的天地。他首次明确“印外求印”的创作思想,为新型篆刻的发展开闸放水。后来民国初期叶铭明确提出“印外求印”理论。他认为“善刻印者,印中求印,尤必印外求印” 。笔者所提出的“指纹融印”就是受到如此启示才更加信念坚定的。
总之,笔者以为,“指纹融印”丰富了篆刻风格的形式美,给印学注入了一份全新的养分,对治印的探讨给予了更多的侧重,也让指印有了新价值。不过“指纹融印”的缺憾也不得不面对,由于指印较大,故而要求治印选材就对应较大,较小印材很难适宜。因此,“指纹融印”还有很多课题需要去及时探究。(来源:中国文艺网 | )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