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引发舆情的常见类型及应对建议
王 媛
当前,面对不时曝光的重大突发和社会热点事件,政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发声,以自身的权威和公信为案事件定性,成为舆情处置中回应公众关切、平息纷争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有不少官方通报因为质量上乘而屡屡“出圈”,但也有部分通报在发布后形成负面舆情,对官方公信力造成损伤。法治网舆情中心以今年发生的22起涉法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官方通报引发舆论争议的常见类型。
1. 基本事实引猜测类。官方通报是对外传达情况、动向和信息的窗口,因此还原事实就成为各部门发布通报的重要任务。尤其当下社交媒体发达令信息传播大大提速,网民对热点事件十分关注又未知全貌,迫切需要官方信息入场。如果通报给出的关键信息不明确、不准确,必然会滋生猜测之声。观察案例样本发现,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重大突发案事件的通报中。比如江苏南通渣土车与大巴相撞事故,网民揪住“南通发布”通报所说的“一名危重学生抢救无效后死亡”说法不放,认为该情况与去世学生家长和此前媒体采访所表述的“孩子当场死亡”的情形不符。3月13日8时许,河北燕郊突发爆燃事故,最终造成7死27伤。事发后,河北廊坊三河市应急管理局率先通报,事故系“三河市燕郊一炸鸡店发生疑似燃气泄漏引发”,此后,该说法一度在社交媒体中流传。但当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经核实确认,事故现场附近的炸鸡店“并未使用燃气而是用电”,且店老板否认是自家发生爆炸,信息出入引发网民猜疑。官方通报出现基本事实错误,对公信力的影响较大,会让官方舆情处置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2日
ꁖ浏览量:10280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