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上为何总是“情感过剩”
辛 闻
一个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短视频账号不断发布“助农”视频,借此销售水果金额达400余万元。哪承想,这又是一笔虚假的爱心生意。
经央视新闻曝光,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后端农产品供应,一条无底线“卖惨”博流量获利的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纵观社交媒体,刻意卖惨的故事并不罕见——“创业失败财富归零”“单亲妈妈又逢癌症”“凌晨送餐遭遇谩骂”等等。一些账号自导自演悲剧故事、角色叠满意外情节,从镜头语言到旁白配乐,拼命呈现痛苦、渲染悲情,以图戳中受众的同理心。
这一类视频为何批量化出现?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心理?
(一)有人说,今天的舆论场上很是“情感过剩”。除了“刻意卖惨”,至少还有如下类型——
其一,炒作焦虑。人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忧思实属正常,但总有人想方设法挑动情绪。或是炮制标准、定义成功,什么“中产必备三件套”“少女感=A4腰”;或是放大问题、窄化生活,什么“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暑假”“35岁人生定型”……
其二,激化矛盾。在一些刻板成见中,婆媳、两性、医患、地域等话题天然吸睛,于是乎,“与婆婆冲突”“被医生坑骗”“遭老师虐待”等真真假假的内容大量上市,分分钟将公众的愤怒值拉满。
其三,放大感怀。每逢特定时刻,在情感上做文章的内容,便汇聚成一道道汹涌而来的情感大潮。“浪漫告白”“时光印记”“年度行程”等内容蜂拥而来,让舆论场上的情感浓度直线上升。
在注意力争夺的战场上,携带着吸引流量、带货变现等赤裸目的,情绪正在成为许多人最热衷的“杀手锏”。如若说“放大感怀”之弊尚在其次,那么前两类中背离真实、虚构情节等,往往会让“真相”几经反转,关注度白白浪费,公众善意与信任极大消耗,还会加剧群体对立、放大社会撕裂。
(二)人是情感动物,情绪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本能,天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眼见天上人间花好月圆,内心会生出充盈满足之感;等到萧瑟秋风叶落草枯,又多半会感到悲伤寂寥,这正是千百年来的“人同此心”。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认为,从人的生理构造上看,情绪的产生早于认知,且相对独立,而理性需要后天训练。本能的群体反应,与相互传染的特点,让情绪成为传播过程中不能忽略的维度。
情感要素之于传播内容,绝不是洪水猛兽,情感的存在,也并不是一定要牺牲理性、真实性。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对“情感”因素毫无底线的滥用。
(三)看待“情感”滥用,不能脱离当下的媒体环境。
早有学者提出,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即把情绪放在真相之前,由情绪来引导认知。这一时代背景下,“真相像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这客观上为某些肆意杜撰带来了空间。
与此同时,面对突发事件时,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碎片化、社交化,迎合了情绪的活跃性、传染性等特征,也会潜移默化中“逼”着用户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二者的作用之下,很多人习惯于凭借一段视频,或是几张截图,甚至一篇小作文,就脑补出了事件的全貌。
诚如弱传播理论的概括——舆论世界是注重情感和情绪的世界,情绪比道理具有更强的传播力。于是,往往是真相与理性还在穿鞋,谣言已跑满世界。
(四)怎样才能将“情感”的使用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让融情传播更好发挥正面效应而不是相反?
对用户而言,持续提升理性思辨能力,是网络冲浪所必备的。没有人喜欢“被欺骗”“被利用”,亲身经历的“反转”多了,对于劣质内容也会逐渐建立起“免疫力”。如今再遇到过于离奇的极端剧情,常见留言皆是“等反转”“等调查”。
从平台来看,公众情绪不应沦为被收割的“韭菜”。任由虚假内容泛滥,短期看可能会给平台带来活跃度,但实质上拉低了平台的水准与形象。平台遍地开花,哪家失管失责,迟早会引发大家“用脚投票”。加强内容审核,提高处罚门槛,并及时公之于众,方是长远发展之道。
再说传播者,理当恪守传播伦理,“麦克风”“摄像头”,对应的是责任与规则,是坚持真实性的底线。随着舆论对于真实优质内容的要求持续增强,违法成本也在提高,滥用情感、博取关注,后果极可能是“凉凉”,并伴随法律制裁。
(五)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情绪价值”越来越被重视。面对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生活,许多人也都认为,“爱与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将是人类的最后防线”。
对于舆论场上的融情传播,全然拒绝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避” 之,方能让其中的温暖与振奋激起正能量的涟漪。(来源: 千龙网)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