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海疆浪花奔腾,这里有她的深情
武寒霜,女,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大连海事大学海商法和香港城市大学普通法双硕士,2007年2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大连海事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主持工作)。
武寒霜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辽宁省审判业务专家等荣誉。承办的案件入选“中国法院2013年度案例”“2018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2021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辽宁省法院系统精品案例”。
获评全国模范法官,我倍感光荣,更深知使命千钧。中国海事审判走过了四十年光辉历程,我有幸成为其中一朵浪花,在海事司法的生动实践中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于碧波之上书写法治担当。
法徽在胸,天平在心。我始终牢记使命,在审理重大海事纠纷中守护蓝色国土权益,在化解涉海矛盾中护航海洋经济。以法律刚度锚定裁判准绳,让每份文书成为诠释公平正义的注脚。
荣誉是号角,催人再启航。站在新起点,我将以赤诚之心接续奋斗:以精研涉外海事规则助力国际司法话语权提升,以创新解纷机制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让青春在守护万里海疆的征程中绽放法治荣光!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名法官,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最有力量。
1984年,大连海事法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首批海事司法机构。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载光辉岁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海事审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海事审判领域的成功实践。
十八年前,怀揣海事司法梦的武寒霜走出书声琅琅的大学校园,进入正义昭昭的大连海事法院。从此,将个人理想融入海事审判的星辰大海,在审判台上找到了生命的锚点。
十八年间,这朵奔涌向前的浪花,在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勇立潮头,用司法为民的赤子深情,书写守护万里海疆的动人诗行。
用智慧守护海洋生命
与大海的缘分,似乎是命中注定的。1982年,武寒霜在山东青岛出生。潮涨潮退,滋养着武寒霜成长。2000年,凭借优异成绩,武寒霜考入大连海事大学海商法专业,成为新大连人。从一座海滨城市来到另一座海滨城市,地点转变推动着武寒霜的生命之旅不断向前。直到2007年2月,她终于来到自己人生“梦工场”——大连海事法院。
2022年8月,在明知休渔期规定的情况下,张某等10人驾驶自有无证渔船,使用渤海海域禁用网具进行捕捞作业。返回码头后,将海产品装车拉至市场销售时,被民警查获。经查,张某等人共捕捞渔获物432斤。
2023年,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向大连海事法院提起海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武寒霜耐心释法说理,张某等人主动支付海洋生态修复费用21600元,并在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大连市金普新区鹿鸣岛海域惠风和畅,大连海事法院与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大连市金州区人民检察院、金普新区海洋发展局联合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对虾虾苗275万余尾。
海洋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蓝色引擎”。新时代新征程,大连海事法院高标准推进涉外海事审判,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仅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提供司法保障,更加彰显中国司法优质高效的国际形象。
案件一到大连海事法院,武寒霜和同事们立即按照辽宁高院实施的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机制对案件进行司法活动影响评估,为了使双方当事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法院立即开展调解工作,顺利解决了6起纠纷。
调解不成的23件案件,如何打破僵局让市场活起来?几经思索,武寒霜决定启动海事利器——强制令,强制航运公司交货,让冷链进口企业恢复生产,同时让冷链进口企业提交担保,保障航运公司的权益。
但是,作出这个决定并不简单。“海事强制令涉及的14家外国航运公司、2家超大型央企从来没见过海事强制令,也不愿接受企业担保。”武寒霜挨个沟通,带着强制令一一登门拜访,耐心释法明理。
“进口企业着急,航运企业不理解,我们自己也面临着2000多份证据材料需要核实。”武寒霜告诉记者,签发海事强制令是她十多年工作中少有的“承压时刻”。
事实上,刚刚走出校园的武寒霜,就已经把“国之大者”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武寒霜的能力和潜力从入院之初就被组织发现,把她视作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种子’。”据大连海事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鹏介绍。
在大连海事法院的支持下,2009年1月,她成功考入香港城市大学学习普通法,其间还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一个月,最终获得普通法硕士学位。
武寒霜在香港和美国的学习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使她对不同地区的法律和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这段经历还让我对法官的职责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武寒霜说,“只有把审判工作融入发展大局,才能实现更大价值。”
据介绍,大连海事法院受理的海事纠纷案件类型多达50余种,总的来说分为两类——涉船员纠纷和海事海商纠纷。
武寒霜告诉记者,她曾办理过一件涉船员纠纷案件,当事人小海令她久久不能忘怀。
当时,小海才20多岁,船主欠他工资,怎么都要不回来。武寒霜仔细询问后得知,小海和船主的雇佣关系只是口头约定,他甚至不知道船主姓名,对方手机也停机了,他的手里什么证据都没有。
“这样的案子审理难度并不大,下判决也挺容易,但如果能实质解纷,为什么不努力尝试一下呢?”在武寒霜看来,原、被告都是企业,而且长期合作,当然要从最有利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依法化解纠纷。
采访结束,离开大连,春节前突降的瑞雪尚未消融,在这不凡的寒霜中,是奔腾的浪花,是赤子的深情,让我们窥见了中国海事审判下一个四十年的璀璨春天。(来源:人民法院报)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