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广播剧《喜鹊》为何能够打动人心?
艺术手法展现真实案件,戳心故事触达人性幽微,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热点问题,倾情讲述检察官与几个乡村中学生之间的故事……近日,中宣部公布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三集广播剧《喜鹊》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喜讯传来,很多关注此剧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分享这一喜悦。
作为全国第一部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及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广播剧,《喜鹊》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省检察院联合制作。2025年1月,《喜鹊》获奖情况被写进了安徽省两会的检察工作报告,还与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一起,被评为2024年度“十大检察新闻”。
“能够获得这一崇高的奖项,得益于新时代中国检察事业的生动实践,更得益于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检护童心’的担当和力量。”该剧编剧、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广播剧工作部主任吕卉告诉记者。
《喜鹊》海报
《喜鹊》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聚焦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热点话题
“明天,弥漫着梦想,畅想着期待和希望。明天,憧憬着温暖,追赶着初升的太阳……”2024年5月26日,随着《喜鹊》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戏曲频率首播,并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安徽广播电视台农村频率的播出,该剧的主题歌《我们的明天》中圣洁、充满憧憬的童音,令人回味悠长。
吕卉在第十九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上发言。
吕卉说,《喜鹊》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为主题,聚焦校园欺凌、网络保护、“两卡”犯罪、电竞酒店、困境儿童救助等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热点话题,反映了校园欺凌和网络犯罪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伤害,鼓励孩子们遇到危险时要勇敢说出来,寻求帮助。
该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县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叶莺,来到乡镇中学担任法治副校长,在一次法治宣讲中发现端倪,喜鹊窝村的女孩喜鹊哭着跑出了教室。原来,初中生喜鹊、小希、大壮、小满等青春期少年遇到了各自的麻烦。他们是沉沦,还是拼命摆脱困境?检察官叶莺能帮他们走出困境吗?
“这部广播剧给了我们答案,带他们走出困境的就是我们‘检护童心’的检察官们。”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编辑戴茵听完该剧后说,“检察官郑义、叶莺伸出的手,把她们从‘缝隙’中拖了出来,让他们重新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在剧中,叶莺在处理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案件时,深入调查,发现真相,维护正义,将隔空猥亵、校园欺凌等相互关联的网络时代新型犯罪事件抽丝剥茧般地一一展开,展现了社会各界如何联手对抗危害未成年人的网络和现实问题,也揭示了社会问题、家庭矛盾和教育缺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正如剧中检察官郑义所说的那样:“法律是最后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学校、家庭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假如我们做得再早一点、多一点,很多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戴茵说,这部广播剧带给听众最大的感受是“真诚”——真诚的声音,真诚的故事,真诚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同时带给听众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也许并不那么阳光灿烂,也许还有黑暗和罪恶,也许还有漏洞和缝隙,但是有检察官的“检护童心”,有全社会的携手努力,还有家庭的温暖呵护,相信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喜鹊》是怎样创作的?
——以案为媒,以点带面讲故事
“我起的名字是《明天会更好》,剧中的小主人公遭遇了网络欺凌,这个名字可以给她信心,希望她重拾自信。”
“可以叫《照进角落的光》,检察官是帮助孩子的,检察官就是照进角落的光。”
“我起的名字是《同学,别怕》,同学们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不要害怕,要勇敢地说‘不’!”
…………
吕卉(后排中)与检察官一起,走进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就正在创作的广播剧征集剧名。
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的工作人员和安徽省检察院检察官带着广播剧《喜鹊》,走进岳西县古坊中心学校。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