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读书人”的快乐
作者: 张振华
李佳,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宣传科副科长,系全国公安文联、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协会会员。
李佳擅长取材于现实生活,汲取公安工作养分,出版报告文学集《大道行者》;作品发表于全国和省级期刊,累计5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近两年,她参加上海市委宣传部“红色记忆”“大国工匠”“他力量”系列文学创作工程。
回望这些年的创作之路,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宣传科副科长李佳说,她的笔下不曾有过一篇“复制品”。从做公安宣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必须深入一线,和报道对象、当事人面对面,写出最真实的内容。
为了写好笔下的公安人物,李佳全天候与采访对象在一起;为了全方位报道一支队伍,她访遍与之有关的多个对象;为了把一个案件写丰满,她不止一次走进看守所,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还曾到偏僻乡村找案件当事人促膝长谈。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安保民警的上岗时间提早至每天5时30分。为了做好宣传报道,李佳每天清晨5时就出发赶往展馆。这一年,李佳和小伙伴们撰写的“世博·使命与感动”系列集结成书。
这些年来,李佳一直坚持带着真情、真心去写人物,她认为,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
每天读报是李佳养成的良好习惯。
2009年,公安英模、浦东分局刑侦支队原支队长蔡立群病故。为了做好蔡立群的事迹报告会,李佳和同事们采访了一个月。在撰写稿件时,电脑前的李佳一次次热泪盈眶。“如果生是喧嚣,死是沉寂,那么,该如何看待生死?如果生不过是过程,死才是终点……”初排那天,蔡立群的女儿也来了,当主持人念出第一段话,这个坚强的女孩儿泪如雨下。
有一次,李佳去采访一名刑警——一个众人眼里铁血阳刚的人物。而她却从对方细腻的言谈、不经意流露出的对摄影的喜爱中,感受到这个小伙子的另一面。“发现美的眼睛”,她为这篇报道起了这个标题,从新的角度展现了刑警的形象。
李佳善于挖掘细节与亮点。2014年,她读到一个民警帮助七旬孤寡老人圆寻女梦的故事,立刻深入采访相关居委会干部、群众和民警,最终完成了这篇生动的报道。后来这篇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还获评年度“精神文明十佳好事”。
李佳敢于探索和尝试自己不擅长的创作形式。在初次创作报告文学时,她几易其稿也未能通过。但她并未放弃,而是努力从前辈作家身上汲取养分、在采访中寻找突破。后来,她以一位派出所所长的事迹写成了《用第25小时思考的人》。
李佳接受采访。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作家,李佳以前总觉得写小说离自己太远。但在公安作家、老前辈的鼓励下,2015年,她决心迈出一步,打破自己“不能写小说”的设定。在反复尝试、不断改进下,她的短篇小说《冬日》成功“出炉”刊发。
李佳说,坚持自己想要坚持的,这便是惬意人生了。她觉得自己这份工作很美,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但是,光自己活得美还不行,她还要让更多读书人感受到快乐和美。
2012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公安文学社正式成立。作为文学社社长,李佳一手创建、运维社团,建机制、拓平台、编社刊、推公号;培育文学新人,保持社团创作热情,策划推出形式多样、富于吸引力的社团活动;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阅文集团等多家文化机构建立友好共建关系;挖掘、培养、推荐10余名社员加入全国公安文联、上海市微型小说学会、浦东新区作协等文化组织,引导和带动浦东公安文学队伍共同成长。
李佳自2019年担任上海公安文联文学创作俱乐部运作负责人以来,精心策划开展名家讲座、文化采风、主题征文等多项活动,并推动上海公安多家文学社团建立了互动共享关系。文学社多次邀请文化学者和公安作家前来文学社“做客”,分享文化体验和创作经验。社员们在“请进来”的同时,还积极“走出去”。为拓宽文化视野,社员们积极参加戏剧鉴赏和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活动。
2023年9月15日,文学社邀请市局文联文学创作俱乐部成员和共建社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兴趣社团师生代表,在上海阅文集团总部召开“丰富创新 阅读阅文”学习会。这一天,大家走进阅文集团展厅,聆听《人世间》《琅琊榜》《心居》《朝阳警事》等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还共同收看关于知名网络作家成长、作品孕育的相关视频。
李佳说,之所以组织和发起这些活动,是想让文学社的社员和文学爱好者拓展视野、孕育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感受文化的力量。让警营更多的读书人因为读书而走到一起,因为走到一起而快乐,进而更加热爱警察职业,是李佳心中最开心、最美丽的事。 (来源:中国警察网)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