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 “唯低价论”非常恶劣
“这次的光伏周期给大家上了一课。”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说。
历经近两年的周期低谷,今年大家已剩“残血”——这个词来自一些中国光伏企业的自嘲。朝阳市场,万亿产业,用“光”描摹的未来背后,刻满从业者的踌躇、痛苦与苍茫。
1.未来光伏+储能的成本如能实现和传统能源的同质同价,大的新增量应用周期就会到来,全球市场爆发可能就不是翻倍,而是翻一个数量级的增长。这样,真正的能源替代才可能实现。
2.我们国家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电力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是不是能够加速,而且出台的政策是否符合我们的发展状态和目标。
3.所谓“保存量”,就是要看到我们这些头部企业的价值,我指的头部不光是说规模大,技术、品牌、渠道、人才和国际化能力都要领先。这些头部企业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
4.从供给端,要改变低于成本销售的、最低价中标的情况。“唯低价论”非常恶劣,要实现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优。
5.你要去当地生根,要让别人赚到钱,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而不要去吃独食。
《中国企业家》:回顾当下光伏行业正在经历的周期,企业端整体反馈“史无前例”,体感比较悲观。作为行业见证者和观察者,你怎么看待此轮周期的表现或特点?
刘译阳: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技术方面还没有解决一些问题,也就是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和稳定性。
目前,这些新市场还处于发轫阶段,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和培育。
但纵使如此,在这些国家光伏发电也能大幅降低用能成本,项目的利润也很可观。这就需要我们光伏企业摆脱传统和固有思维,积累更多创新经验,发挥企业家精神,去开拓新市场,而不要做更多同质化竞争。
所以总体来看,这一轮周期,竞争确实非常激烈,同时,我对未来还抱有比较强的信心,因为产业的演进符合人类发展的脉络,符合整个经济发展的脉络,也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脉络。
《中国企业家》:最近大家比较关注光伏企业龙头亏损话题。有数据统计,去年43家光伏龙头有31家出现亏损,亏损额超过500亿元,行业占比七成。亏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接下来,会不会有一批龙头倒下?
刘译阳:一部分产能都已经停了。现在已经是行业最悲观的时刻,至少我认为,已经是到了“L”形底部,只不过大家更关注什么时候能够往上走。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至少从目前来看,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而且市场化比例越来越高,值得期待。
所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看,我觉得目前已经是行业最困难的时期了。
《中国企业家》:结合目前投融资市场现状和你的观察,外部资金注入光伏产业的可能性有多大?
刘译阳:我觉得,现在的形势是“控增量,保存量”。控增量就是说原来的热钱,不要再进来。
很多龙头企业很清楚,供给上量那么快,会导致严重的供求关系问题,但如果不投,就会有别的企业,而且是用成本极低的资金进场。去年开始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已经开始落地,要从源头端整治这些违规补贴。
所谓“保存量”,就是要看到我们这些头部企业的价值,我指的头部不光是说规模大,技术、品牌、渠道、人才和国际化能力都要领先。这些头部企业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
《中国企业家》:这轮周期中,企业反馈的痛点主要是什么,哪些有办法可解?
所以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中间,还要加强质量监管。无论是在市场上销售产品,还是已经在运用的产品,都要确保规范经营,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
我觉得这也不是市场化认识,不是正常的经济逻辑。好比我买了二手车,你说这个车不是我的车?别人都可以随便来开?这不对吧?只要我是合理、公平买来的专利,就可以拿着使用,而且可以作为竞争武器,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的产业复制太快了,最终我们要改变的是整个社会“重生产、轻消费”的趋势。
《中国企业家》:这轮周期风暴来临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是否有过预警?
后来多晶硅最终涨到300元/公斤,但是也引发了疯狂的投资,最终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人往往过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过度低估了困难和挑战。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教训,通过中央的大力整治,能够有比较大的效果。现在尽管我们比较痛苦,但我觉得这个痛苦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中国企业家》:对比其他行业或海外,光伏产业穿越周期有类似经验或路径参考吗?
刘译阳:我个人感觉,之前美国的石油、计算机或者芯片行业的发展,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参照。要回溯的话,行业聚集度会提高。
可以看到,纯粹为了赚钱的一体化企业,往往现在亏得越惨,但为了补短板的适度一体化,反而现在问题不是特别大。所以,企业还是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聚焦主责主业,这次教训之后,大家的分工会越来越明确。
《中国企业家》:你怎么看待这轮周期中光伏龙头企业家的心态?他们的决策不够理性、克制吗?
当然,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一方面被短期利益冲昏了头脑,但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资本市场当时对一体化企业股票的追逐,也给这些决策者很大压力。
刘译阳:第一,我们光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为它本来就是利用国外的市场、国外的资金和国外的技术发展起来的,他们首先销售的是国际市场,其次才是国内市场。
第二,我们已经被欧美国家“双反”多次了,所以倒逼了我们的国际化进程。
今天,走在前面有先发优势的光伏企业,他们的经验会比别人更多,这也会增添中国光伏的国际化优势,应对策略也会比别人强。所以在这一轮周期里,国际化会是光伏企业优胜劣汰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中国企业家》:未来中国光伏企业在技术迭代层面,你有哪些建议?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