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舆说·2024年度政法网络舆情特征(节选)
2024年,政法领域热点舆情多发高发,法治网舆情中心从2024年收录的1028起政法热点事件中,筛选出191起具有代表性的热点舆情事件进行观察,以此归纳总结出2024年政法舆情的总体特征,分析舆情应对得失,为各地政法机关开展舆情工作提供参考。
总体特征
一、来源:网络媒体仍为政法舆情首要“策源地” 短视频影响力持续扩大
2024年,网络媒体、短视频、微博稳居政法舆情发酵的主阵地,相关平台产生的舆情数量占比累计72.7%。报刊、电视台等专业性较强的传统媒体仍占一席之地,由此发酵的舆情数量比重均有增长。相比之下,源于微博、微信公众号与政务网站的舆情数量有所减少。
2021年以来,网络媒体连续四年居于政法舆情首要的“策源地”,2024年,发端于网络媒体报道的政法舆情事件占比接近三成,其中超过40%的舆情事件来自地方性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往往对重案要案、争议案事件等投射关注,跟进相关案事件处置进展,开展舆论监督。一些案事件当事人也主动向网络媒体投稿爆料,以期借助媒体影响力“维权”,比如山东济南大学生与醉汉冲突事件、青海男子在派出所被民警拖入厕所殴打事件,均是经当事人向网络媒体投递线索,经报道后掀起舆情。
短视频再居政法舆情第二大来源,占比26.2%,较2023年大幅提高,且与网络媒体的比重差距进一步缩小。短视频已然成为网民爆料的重要平台,诸如言语冲突、暴力殴打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高效传播后,极易产生舆情。比如,奔驰车男子加塞打砸引擎盖、青岛女子逆行打人、网传杭州一保安逼迫骑手下跪等高热舆情,因冲突过程直观地在短视频平台上曝光而激起网民愤怒。在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下,自媒体追逐流量利益,导致网络乱象层出不穷。2024年的热点舆情事件中,网红捏造“小学生巴黎丢作业”谣言、石家庄民宿被指“偷拍”等造谣炒作事件引发公愤,直播带货行业领域更是频频爆出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政法机关不时被裹挟其中。
微博虽自2023年起退居政法舆情发源平台影响力第三位,但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意见交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聚集了大量意见领袖及各领域专业人士。2024年的热点政法舆情中,经律师、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曝光而发酵的有11起,占微博平台舆情的三分之一。上述人士专业性强、知名度高,其发布的信息或反馈的政法机关的问题更易传播发酵。
二、舆情起因:执法司法活动最受关注 突发案事件舆情烈度高
2024年,执法司法活动以及突发案事件是政法领域热点舆情涉及的主要事件类型,二者累计占比超八成。执法司法活动以过四成的比重成为政法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执法司法活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面对争议性事件,公众期待执法司法机关公正调查、积极处置。突发案事件引发的政法舆情数量占比达39.3%,其中,各类刑事案件与公共安全事件共67件,在突发案事件中累计占比近九成。由个体情绪引爆的突发事件与极端个案在2024年较为典型,如山东青岛女子逆行打人事件中,女司机情绪失控对被打者连续攻击;广东珠海与湖南常德先后突发驾车冲撞行人案等。此类突发案事件极具偶然性,易引爆群体情绪,为政法机关舆情工作带来较大挑战。由于重大恶性案件的社会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相关舆情烈度也更高。如涉案人员主观恶性极深的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等,舆论密切关注相关案件各阶段进展,案件侦查、庭审、执行等各个环节均引发舆情。
因政法干警个人言行不当引发的舆情事件有17起,昆明长水机场外地民警向旅客索要“买烟钱”、江西鹰潭中院一副院长被指硕士论文抄袭等事件都招致舆论不满,对政法干警群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多起政法干警网络实名举报类舆情较为敏感,此类事件容易聚集舆论视线。此外,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文书发布、宣传普法等日常工作也受到舆论审视。
三、舆情类型:社会热点舆情多发 执法问题类舆情相对突出
从舆情责任主体来看,2024年的热点舆情中,超八成舆情事件的主要责任主体为政法机关,涉及政法干警个人的舆情数量占比为11%。相较2023年,单位舆情占比明显减少,个人舆情占比有所提升;涉及“个人+单位”的复合型舆情数量占比6.3%,较2023年稍有升高。这类舆情往往因政法干警个人言行而起,涉事主管部门的处置回应工作也未能平息追问,导致事态升级,将单位卷入舆论旋涡。
舆情类型方面,社会热点案事件数量占比达到41.4%,远超其他类型。这类事件中,舆论密切关注责任划分、处置进展、处理结果等话题,政法机关依法依规处置收获舆论认可。执法问题是2024年度政法舆情中的第二大类型,共31起,占比16.2%,主要包括政法机关过度执法或是不作为、慢作为等情况。不过,较2023年,执法问题类舆情比重整体降低,可见政法机关在执法层面的工作规范性有了较大改善。
系统特征
公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收效显著执法领域负面舆情风险处于高位
2024年,涉警舆情多发,舆情烈度高、影响范围大,是政法领域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政法舆情数据库收纳的1028起案例中,涉公安系统为598起,占比58.2%。法治网舆情中心筛选出公安系统的118起热点舆情事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2024年度涉警舆情的五方面主要特征。
1. 网络空间治理成效显著 主动作为对接舆论期待
随着网络空间治理不断深入推进,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违法犯罪,公安机关持续从生态、链条、源头入手,充分保障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充分对接了社会舆论的期待。一方面,不断深化执法合作,推进打击境外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捷报频传。据媒体报道,2024年已累计抓获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5.3万余名,彻底摧毁臭名昭著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临近我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诈园区被全部铲除,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战果,带动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和损失大幅下降。2024年12月30日,央视新闻披露明家犯罪集团覆灭始末,温州警方介绍了案件侦办过程,澄清了“4名中国警察被害”的不实传言。相关内容经过媒体传播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警方工作获得舆论一致认可。
另一方面,持续开展网络综合治理工作。在流量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法律与市场的矛盾逐步凸显,自媒体无底线博取流量的行为严重扰乱网络公共秩序,污染网络生态,破坏社会信任基础,构成了当前涉警舆情新的重要类型。针对网络暴力、造谣传谣、摆拍引流等案件层出不穷,公安机关增强执法的主动性,加大工作力度,公安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依法打击网络大V、MCN机构造谣、低俗炒作等不良现象。例如“净网 2024”专项行动围绕网上热点舆情事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问题,重拳出击、依法打处。据公安部通报,2024年,公安机关办理网络暴力案件8600余起,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500余人,行政处罚8500余人。而2023年公安机关查处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仅为110起,刑事打击112人。此外,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也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查处造谣传谣违法犯罪人员4.7万余人。引发全网热议的“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摆拍引流案,被公安部列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释放出强烈的示范效应。
2. 短视频成为涉警舆情高发区 代入感和对立炒作加速舆情发酵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发生深刻变化,短视频平台成为涉警舆情发酵的主阵地。从舆情发酵源头来看,2024年,以短视频为发酵源头的涉警舆情事件数量占比接近四成。在此背景下,涉警网络舆情的潜伏期被快速压缩,舆情爆发速度也大幅提升。此次统计的热点舆情事件中,过半数事件在1天之内发酵。尤其是突发案事件的现场视频更容易引起网民传播,从而加快涉警舆情扩散速度。
分析这类热点事件可以看到,舆情发酵的共同点在于事件相关视频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激起了围观者的“代入感”。如青岛女子逆行打人事件中,部分网民基于事发视频中女子的恶劣行径,相信涉事女子系“崂山区城管局干部”“居家拘留”等传言,认为其“背景深厚”、警方作出的行政拘留处罚并不公正。与此同时,舆论场上还存在故意制造身份对立、挑动大众情绪的倾向。在成都吉普车司机打人事件中,事发现场的网络视频热传,涉事车主打骂男子的行为激起围观群众义愤,随后有网民编造车主“儿子是市长”“被现场放走”等谣言,挑动官民对立情绪,刺激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现场,甚至围堵执法人员。成都警方接连发布两篇通报破除网络谣言,才彻底打消网民疑虑。对此,公安机关不仅需要妥善解决实体问题,还需要及时发声回应公众关切和诉求,向公众解释清楚事件的性质、经过、原因、责任等,以切实行动和诚恳态度与公众进行沟通,消除不实信息的不良影响。
法院:重大刑事案件审判流程闭环获认可执行攻坚专项行动护企惠民赢民心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