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车辆查询

王新锐:基本功磨练扎实,才有资格在好机会出现时做选择

 

         

IMG_256

世辉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合规部负责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执业已超过20年。

 

长期深耕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业务,提供深度法律服务的客户包括数十家中外顶级科技公司,亦为多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数据立法和监管工作提供支撑。作为中方专家,入选ICC(国际商会)、B20(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等国际组织的数字治理工作组。有大量文章和译作公开发表,专业观点经常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引用。

 

2018年以来,在TMT和数据保护领域先后获得Chambers、ALB、The Legal 500、《商法》、China Law & Practice、LEGALBAND等多个法律专业评级机构的推荐。

 

“不惜力”是我的标签之一

 

光石法学苑:您是如何确定选择法律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有哪些人或事件对您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王新锐:和很多选择律师的人一样,选择法律这个专业在感性上首先还是受到了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律师光环的影响;而理性上来说,法学这个专业的口径比较宽,容纳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又能通过专业资格考试形成一定的壁垒,也是选择法学的重要原因。当时也是懵懵懂懂的,但现在回过头看,也可能也跟我个人兴趣比较广泛,想选一个天然具有多样性的专业再进一步探索有关。从1999年大学入学至今,学习法律已经有25年,还是觉得很多东西常读常新,虽然也经常要忍受枯燥。

 

光石法学苑:您在学生时代最想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律师这一身份有什么特点吸引着您?

 

王新锐:在我毕业的2003年,就业竞争不像今天这么激烈,但大部分人对于职业的规划也是稀里糊涂。我比较幸运地以本科生身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加入了中伦所的北京办公室,并在入行的前几年得到了非常扎实的训练。回过头去看,我甚至没有为就业做什么专门的准备,成绩也只是中等,但是在大学期间听了多场不同类型的律所在学校的讲座或分享,对于不同领域律师的思维方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所以后续在找工作时和面试我的合伙人交流起来都比较顺畅。我基本上没有面试其他岗位,当时有一种执念(可能也来自于听讲座获得的观念),觉得法学院毕业就要先做律师。

 

值得一提的是,我当时曾经在著名的法律人留学社区“土兔”潜水,收益颇多,这个社区里的很多网友后来都成了著名律所合伙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当时可能只是中年级律师,但对律所工作特点的介绍让我受益很大。这也是后来我很愿意在包括知乎在内的网络社区分享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的原因。

 

光石法学苑:您是如何快速实现从法学生到职业法律人的角色转变的?觉得这一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王新锐:我毕业后加入的中伦房地产业务部门训练十分扎实,也给了我非常大的压力,可以说在每个细节上都被“敲打”过。我算是有多年训练经验的业余运动员(虽然和专业选手差距巨大,但也在校运动会拿过冠军),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多少有点“运动员思维”,比如争强好胜,比如坚信不断获得反馈的科学训练在长期能拉开很大差距。所以从学生到律师的角色转变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最重要的就是不偷懒,多给自己创造获得合伙人和客户反馈的机会。我当时的不少同事都会评价我“不惜力”,直到今天也是我的标签之一。

 

不过在工作的早期,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作为行业律师必须得对行业有很浓的兴趣,想搞清楚其中的各个细节,否则很难长期坚持。我虽然对建筑有很大的兴趣,但对房地产行业的热情比较有限,这也为后来转向科技领域埋下了伏笔。

 

差异化给律师带来更多的机会

 

光石法学苑:在执业方向的选择上,青年律师如何发掘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或业务类型?

 

王新锐:我自己的理解是很多执业方向都需要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包,还是进行自我盘点,看看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格特质形成的不同组合,哪些相比同龄人会带来差异化。比如有的人英语非常好,同时懂技术,这种就非常适合服务大型跨国科技公司;有的人精力充沛,抗压能力强,就适合对反馈速度要求高、经常需要进行谈判的业务。有了差异化,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从而从一个个“小胜”走向“大胜”。找到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并不是很难,但这个业务领域最好同时是一个有增长的领域,所以在重注投入相关领域前,最好多做一些SWOT分析。

 

光石法学苑:青年律师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王新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观念比较“老派”的律师,尽管从年龄上还是属于中青年。我会觉得宏观经济和行业变化都很快,还是要把基本功磨练扎实,才有资格在好机会出现时可以做选择,否则很容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与其规划职业生涯,不如想想怎么样能够接触到优秀的同行或复杂的项目。像我个人在转向合规领域之前主要在做融资交易律师,其特点就是交易的对家律师都非常优秀,而且风格各异,从他们身上我也偷师到很多技能,进入到合规这种需要能力比较综合的领域相对心里就比较有底。

 

光石法学苑:当一位青年律师发展进入瓶颈期,如何缓解成长焦虑?

 

王新锐:哪怕是很资深的合伙人,对增长或者维持业务体量也会有焦虑,但焦虑不解决问题。要缓解焦虑,我的经验是贴近客户,无论是现在正在服务的,还是未来有可能成为客户的。和客户交流的越多,就越能捕捉到变化趋势,这种情况下,做事的定力和自信都会增强。

 

在人材问题上,我不太相信“性价比”

 

光石法学苑:在成为律师后,真实的律师状态和您成为律师前所预期的一样吗?

 

王新锐:我入行时年龄比较小,老实说当时心智也没有那么成熟,所以对律师职业的预期非常模糊,如今也做了20多年律师,可以说已经被职业塑造了观念。不过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律师这个职业整体上还是比较“表里如一”的,本质的东西变化也没有那么大,以至于我现在看一些上百年前的文学作品,其中对于律师的描述和我们实际的工作状态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光石法学苑:您为什么会选择深耕数字经济这一领域?

 

王新锐:我在过去10多年的周期里,主要深耕数字经济领域,尤其聚焦在数据合规上。我自己有几点考虑:

 

第一是这个领域的规则变化比较快,需要不断对技术作出回应,属于“奖励勤奋”的领域,而我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人;第二是这个领域其实在国际上是成熟领域,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赛道,各种类型的公司都有需求;第三是数据合规涉及多个强监管行业,有比较大的扩展空间,不容易陷入因服务同质化而打价格战的境地。

 

也因为这几点思考,我把头部客户作为主要突破口,并且坚定地执行,看起来效果还不错,也逐渐进入“因为有诸多标杆客户,所以开发新客户相对容易,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上”的正向循环。

 

光石法学苑:律师收入的“天花板”取决于哪些因素?

 

王新锐:我觉得只有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客户。当然团队的规模也会影响收入,但首先有优质客户的聚集才能支持团队规模的扩大。不同业务评价客户是否优质的维度不太一样,有的主要以付费能力来评价,有的则会兼顾其标杆意义。

 

光石法学苑:在新规与政策频繁出台的环境下,律师应当通过哪些渠道推动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

 

王新锐:数据合规领域是有名的“专业选的好,天天在高考”,新规层出不穷。需要不断去学新东西。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要低估人的惰性,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一个学习型组织中,或者主动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外部来说,我是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数据合规社群中活跃的内容贡献者,对内来说,我在组建团队时也会特别关注候选人的研究能力,在内部会组织很多培训和讨论。一旦置身于互动频繁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就变成一个日常状态,效率也会很高。反过来说,如果在一个热门领域内,没有进入这样的社群,大概率研究的水平不会太高。

 

光石法学苑:您经办的数据合规领域的项目都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可以分享一下您在扩展案源上做出的努力与成效吗?

 

王新锐:关于客户的开发和拓展,我自己的心得就是,一定要先从小切口开始,打透一个领域再做延伸;但这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贴标签”的概念,还是要在一个领域内把需求和问题研究明白。而对于年轻合伙人和律师来说,未必要求新求变,可以先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市场上哪些头部客户的需求并没有被完全满足,找到以小切口建立联系的机会,先把小事情做漂亮,再逐渐建立对公司或领域的全面认知。

 

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只是让一些传统有效的方法变得比原来稍微困难一点,但依然是最有效的。律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职业,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大量的方法论都是经过检验、历久弥新的。

 

光石法学苑:作为合伙人,对于挑选团队成员有着怎样的心得?

 

王新锐:作为团队负责人,我的体会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最好的,千万不要嫌贵,也千万不要凑合。在人材的问题上,我不太相信“性价比”。如何判断是“最好的”,主要看是不是有好的工作习惯,这在AI日益强大的时代会格外重要。从很多迹象都能表明,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的人在AI时代和同龄人的差距只会拉得更大。

 

行业风口的长期收益很容易被高估

 

光石法学苑:近年来,一些新兴业务领域产生了大量法律服务需求,如数据合规、私人财富管理等。有人认为偏离了主流赛道,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也有人认为应当抓住前沿领域的发展机遇。您如何看待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

 

王新锐:我判断一个领域是新兴领域还是主流领域的标准,主要看国外大型律所有多少律师在从事这个业务,也能够大致估算出其创收规模。有些业务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时间差,在国内看起来是新兴业务。比如数据合规,根据公开信息能看到在不少著名国际所都是全球有几十位合伙人从事的主流业务。

 

另外,对于新兴业务也可以进行一些拆解,有些是新兴但不新鲜,需求的都是成熟技能,只是要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光石法学苑:您如何看待“万金油”与“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在律师人数高速增长、业务量缩水的环境下,律师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专业化”路线?

 

王新锐:我前不久和一家大型机构的法务团队交流,大家半开玩笑地提到如今“万金油”律师越来越受欢迎,不过我觉得可能用“多面手”更合适。总体而言,收费较高的业务一定是比较复杂的,也需要有律师有更宽的眼界。这种情况下的专业化就不是“螺丝壳里做道场”,需要“一专多能”,当然这也需要律所管理机制的配合。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已经有多年的发展,不像前辈们真的是什么业务都要做、都有机会做(比如一些知名律所的创始合伙人,早年既做证券业务,也做刑事业务,还做婚姻家事),所以现在讨论“专业化”和“万金油”主要还是精力分配的问题,主要是度的问题。考虑到“专业化”实际并不好从单维度来定义,可以更多从如何更有效率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坚持何种路线。假如是解有多个参数的方程式的话,过去说的比较狭义的专业化路线(即其强调专注),我觉得只是解法之一。

 

光石法学苑:就您所在的业务领域,您认为当下法律服务市场是否已经趋于饱和?您认为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王新锐:我看过很多数据,从这些数据的角度会看到整个法律服务市场以及很多细分领域似乎都已经饱和了,但这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非常有限。我们如何看待市场是否饱和、供需平衡是否平衡,借鉴竞争法的理论,关键是看如何界定“相关市场”。假如服务水平比较高,有很多有说服力的业绩,能切入的市场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具体到数据合规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我认为高质量的供给还是远远不足。

 

关于未来的趋势,也顺便分享我最近在一场行业活动中提到的“三个高估和三个低估”。我认为很多人“高估了法律市场的竞争烈度,低估了优质客户的甄别能力;高估了热门赛道和前沿领域的长期收益,低估了培养人才和技术杠杆的长期收益;高估了案源开发,低估了品牌建立”。

 

光石法学苑:如何看待所谓的行业风口?是否会根据行业风口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者执业方向?

 

王新锐:所谓行业风口的长期收益很容易被高估,而且等风已经吹起来了再调整执业方向很可能已经晚了。但假如刚好是自己非常有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变成了风口,那就需要快速行动、尽量去抓住。我自己的观察是,以后靠单枪匹马在风口行业一战成名然后慢慢把雪球滚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比拼的还是组织团队的能力。

 

光石法学苑:对于未来也想成为一名律师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王新锐:我有一位好友曾在中外最著名的几所法学院学习和工作,他观察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阅读量”。因此,我建议想成为律师的年轻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拼命去读各类和专业有关的内容,无论是理论、案例、法条、合同、备忘录还是别的什么。从我执业中的观察来看,阅读量很大的人很少有做得不好的,较大概率能写会说,但比较少见到阅读量很小的人还能做到顶尖的。

 

(来源:光石法学苑)

发布时间:2025年5月7日
浏览量:10280
首页    警法通    律政精英    王新锐:基本功磨练扎实,才有资格在好机会出现时做选择

热门新闻